close

內容來自hexun新聞

通航有風險 入市須謹慎

頂層設計、產業引導、開放低空、繪制全國通航路線圖……這些都是中國通航產業必須邁過的門檻。本刊記者 張正良/文圖不管中國的低空通航產業是否真如財經界“唱多”的那樣是個超級巨無霸,沒人否認這一產業一旦步入正軌將十分龐大,足以牽動方方面面的神經。在國內制造業、股市低迷,房地產及相關產業處於重大調整期的今天,它很可能會成為提振中國經濟的一劑良藥。但是這服藥到底什麼時候能起作用,誰也不知道。人們很快會知道的是,蛋糕再大,當桎梏纏身,罩住它的容器壁依然堅硬,無法一擊而碎的時候,盲目進入將風險重重。天上不會掉餡餅沒有人會相信天上真的會掉餡餅,中國放開低空飛行,其實是中國經濟發展到今天的必然。這一點,看看市場對中國開放低空的熱情就能一目瞭然。中國政府明確表示要放開低空飛行的話音剛落,從飛機的制造到銷售,從飛行執照的培訓到飛機的托管、租賃,從飛行俱樂部的構建到機站、機坪、起降點的建設……飛機產業鏈所有的環節一夜之間幾乎都人頭攢動,人滿為患。航空護林、空中救援、旅遊、婚慶攝影……幾乎民間所有能用上飛機的地方都能見到它們的身影。飛機從空中降落人間,很快成為人們最日常的話題之一。應該說,中國市場已經做好瞭擁抱低空通航產業的準備。中外飛機制造商的搶灘戰已經打響。盡管本土飛機制造商還有待長成,但因為占據天時地利人和,已經提前開始整體佈局。2011年,中航工業集團先後收購全球領先的美國西銳飛機工業公司和美國大陸航空發動機公司,震撼瞭全球通用航空產業。爭著搶著到中國註冊的洋品牌紛至沓來,瑞士皮拉圖斯、美國賽斯納等國際上知名的公務機、直升機、固定翼小飛機品牌紛紛進軍中國,有些甚至準備把多條生產線一股腦兒搬進來。在全球通航產業日趨低迷的大背景下,沒有誰可以無視流滿奶油的中國市場。與國外飛機品牌發生“緋聞”的中國企業越來越多,買斷品牌者有之,參股合作者有之,建立戰新北市融資借款略聯盟者亦有之,不是把生產線一條一條往國內搬,就是把人傢的零部件進口進來,自己組裝,各種名頭的飛機制造公司如雨後春筍般冒瞭出來。國內30多個省市自治區絕大部分已經擁有至少一傢飛機制造公司,有的飛機已經下線,有的正在醞釀。根據權威數據,國內的公務航空市場年均增長率不會低於20%,直升機不低於50%,固定翼飛機甚至在80%以上。到2020年,中國各類通用航空器需求量將超過1萬架,通用航空產業年產值將在3000億元以上。這一速度遠遠不能滿足中國發展低空飛行的需要——中國的通航飛機缺口不下50萬架。盡管目前真正有資質有能力從事飛機銷售的企業並不多,但無疑這一領域將會是國內企業爭搶最激烈的戰場之一。因為誰都清楚,就像國內汽車業一樣,一旦行業發展趨於成熟,4S店這類銷售兼維護的地方才是這一行業的最大利潤所在。況且,飛機客戶與4S店的黏性遠比汽車購買者要強,而這一黏性也很容易讓銷售公司成為飛行俱樂部的主導者,其間的利益不言自明。“得培訓者得天下”被認為是通航產業中的一條鐵律。這很好理解,通航產業的其他鏈條,隻要條件具備,完全可以在短時間桃園法拍撤回內“大幹快上”,一日千裡,飛行員的培訓卻不行。飛行員的產出很慢,是整個航空產業發展的咽喉所在。盡管幾乎每一個培訓機構都在開足馬力,但對於市場數十萬的缺口而言,仍然是杯水車薪,正規培訓機構的飛行員培訓大多已經預定到兩年後,有的很誇張地預定到2020年。有人很早就把眼光盯在機場、機站、機坪、起降點的建設上瞭。這些基礎設施建設的影響力確實無法與搞一個飛機制造公司相提並論,建設一個機站也很可能不會有賣出一架飛機掙錢,但是,擁有瞭這些起降點相當於擁有瞭整個賽道,其未來的收益很可能無法估量。而因為其對地方經濟的拉動顯而易見,地方上極有熱情,推進相對容易。金融、旅遊、農林、食品、服務、物流等幾乎每一個與飛機可以聯系上的產業都在加緊融入低空通航產業,不管怎麼說,能放開低空,對它們而言,總是利好。先行者的代價但利好的前提在於,中國低空能夠真正開放。盡管中國開放的低空空域已從原先的長春、廣州、黑龍江“兩區一島”擴大至整個東北和中南地區,以及唐山、西安、青島、杭州、寧波和昆明6個城市,試點地區面積占全國陸地空域面積的31.6%,但空域開放仍是局部性的,而且僅限本場飛行,通用航空的便利性和作為立體交通體系中重要一環的作用根本沒有凸顯出來。其實際結果是,你即使擁有飛機,因為重重限制,也很難飛得起來。那些嘗試與飛機聯姻的產業,譬如空中遊覽,因為無法形成產業規模,要麼擺個架子不敢做,要麼虧損經營,有一單沒一單地做,成本極其高昂。飛機購買者首先為這種狀況買單。一些勇於嘗鮮者把飛機買回傢後才發現,飛機很少有遨遊藍天的機會。飛機很難飛起來,有心買飛機的人多半也不敢下手,飛機銷售商因為沒有足夠的客戶,巨大的運營成本讓他們不得不接受巨額虧損的現實——從目前通航產業的發展水平和規模來看,飛機銷售商基本上不會盈利……飛機制造商也不輕松,看上去,飛機的需求量大得驚人,但一來無法量化,潛在客戶有多少能轉化為真正買傢,誰也說不準;二來,沒有人知道全國到底上馬或準備上馬多少飛機制造項目,因為信息不透明,也沒有產業規劃引導,大傢都摸著石頭過河,幾年以後,通航產業會不會重蹈鋼鐵產業的覆轍——遍地都是小飛機,不得而知。而積極構劃通航機場、機站、機坪、起降點建設的運營商也很可能面臨與現行航空管理規范相違背的尷尬。甚至於,它們可能會因為沒有號準中國通航的脈搏而血本無歸。事實上,這也是所有有志於投身通航產業者的共同隱憂——中國通航產業直到今天還沒有頂層設計。頂層設計沒有出爐,中國通航產業的發展方向就不明確,看好低空通航的商傢就隻能靠自我判斷決定著力方向,其危險性可想而知。沒有人願意黑飛,對於喜好飛翔者來說,黑飛既是他們的集體抗議,也是他們現階段必須付出的代價,他們期待的不是“堵”而是“疏”,是有關方面引導他們按國際慣例飛行,是在自己的低空自由飛翔,哪怕隻是局部地區點對點的私人常態化飛行也好,最好還有一張管理部門繪制的通行全國的航行路線圖。頂層設計、產業引導、開放低空、繪制全國通航路線圖……真正做到這些或許還需要時間,但它們卻是中國通航產業發展必須邁過的門檻,隻有到那時候,中國通航產業的好日子才會真正到來。(編輯:鈉鈉)

新聞來源http://news.hexun.com/2014-06-13/165647182.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lao0z5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